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淮中探索——我校46年德育创新纪实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06 14:32:21
浏览次数:
今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27周年纪念日,我校隆重举行第46届“学习周总理,努力创三好"总结表彰大会。这座与伟人故里血脉相连的百年名校,以持续46年的特色德育实践,交出了一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创新答卷。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梦想”,我校始终将周恩来伟人风范作为铸魂育人的核心密码,构建起“大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的育人体系,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给出了独具特色的淮中方案。
红色基因铸魂: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
正如我校校长于敏在表彰大会上强调的那样,“周恩来伟人风范,不是静止的文物,而是永动的精神引擎”,自1979年开展“学习周总理,努力创三好”活动以来,我校坚持将周恩来求学故事、革命经历、外交智慧转化为鲜活教材,形成了“三个课堂”联动的大思政课体系。

校党委书记、校长于敏为优秀班集体颁发“周恩来班”班牌。
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学校开发出“少年恩来求学路”“总理故乡红色行”等研学路线,组织学生赴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等实地研学。历史教研组团队研发的《周恩来精神十讲》校本课程,通过“一张课表+百个故事+千份作业”的创新设计,让理想信念教育具象可感。学生自编自导的诗朗诵《走进驸马巷》、歌曲《你只为人民而来》等,已成为该校重大集会活动的保留节目。
这种浸润式教育成效显著。在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沃土上,近30个特色鲜明的社团,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淮中之声”广播站、绿心社、生涯规划社、淮中舞蹈社、气象站、学生记者团、淮中剧社、淮风文学社、火花创新社,众星闪耀,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2024年4月29日,校学工处副主任刘春明在淮安市中小学“融学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思政课)建构专题研讨暨省级项目“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发言,介绍了学校在建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我校师生向全市中小学老师展示“恩来文化进校园”办学育人工作成果。
五育融合固本:深化课程思政育人实践
面对“10后”的成长特点,我校推动育人工程迭代升级,构建起“课程思政+五育融合”的育人新生态。数学教研组将周恩来“五勤学习法”转化为思维训练模块,开发“数学建模与社会实践”跨学科课程;体育学科挖掘总理体育锻炼故事,创新“健康中国”主题体能课程;艺术教育则以周总理青年时代文艺活动为蓝本,打造“美育浸润计划”。
这种课程思政创新在科技教育中尤为突出。学校信息组指导的“壹零社”,以周总理“科学报国”精神为引领,形成“基础课程+项目研究+竞赛培育”三级体系。在不久前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总决赛中,仲俊琦同学凭借出色的发挥,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周翔、汪夕涵、张陶、王天意、袁启睿等5名同学荣获国家级二等奖,充分展示了该校在思政课程创新和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雄厚实力。

校学生社团“壹零社”同学团队配合,设计机器人路线,完善程序。
聚力协同育人:打造“三全育人”工作范式
针对新时代育人痛点,我校率先推行“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改革。早在2011年就成立的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着力构建“心理教师+学科导师+生涯规划师”协同工作机制。全员导师制实施以来,每位教师对接8-10名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累计建立成长档案1.2万余份。
校学工处主任徐怀亮告诉记者,学校组织开展的“周末面对面”家庭教育沙龙,采用“案例诊断+角色扮演+专家支招”模式,已举办18期,惠及家长2000余人次。心理辅导团队研发的“成长型思维训练课程”,帮助23%的焦虑倾向学生恢复正常状态。学校被评为淮安市“区域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基地学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践行核心价值》项目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创新案例。

我校组织开展“周末面对面”家庭教育沙龙。
实践育人强基:锻造时代新人硬核素质
学校将“学周知周行周”理念贯穿育人全过程,构建起“必修+选修+定制”的实践课程体系。“翔宇先锋志愿服务队”,组织师生到淮安医院接受专业培训,为患者提供导医导诊、爱心关怀、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在门诊大厅弹奏钢琴,用优美的旋律舒缓了就诊者的焦虑,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众多学生社团实行“双导师制”,除本校专业教师外,聘请行业精英担任校外指导,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充分感受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技术变革的迅猛浪潮。

“翔宇先锋志愿服务队”组织我校师生到淮安医院为患者提供志愿服务。
在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举行的第35届中小学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中,我校获得团体二等奖。我校分管德育的葛金雷副校长表示:“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答题机器,而是像周总理那样既能邃密群科、又能济世穷的时代新人。”
百廿薪火相传,从我校先后走出了陈鉴远、邵峰、王怀民等3名中科院院士,是淮安市培养院士最多的中学,近年来高考本科贡献率稳居全市榜首。但比这些数字更动人的,是对我校调查显示的“三个90%现象”:90%学生坚持做志愿者,90%党员教师担任社区教育顾问,90%校友企业参与教育公益。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校的德育探索充分证明了,当立德树人工程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当“大思政课”打破校园围墙,当全员育人汇聚成磅礴合力,我们就能培养出更多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所百年老校的德育创新之路,正为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提供着宝贵的“淮中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