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的构建与体会
作者:冯伟章 发布时间:2015-07-27 13:33:00
浏览次数:
为了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自主互动学习型课堂,即高效课堂的建设,改变当前个别学生学习的被动应付状态,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机制,落实组内兵教兵策略,以小组的发展来带动全班同学共同的进步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点。
一、学习小组的组建
1.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构建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基本保证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学习小组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才能“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根据我校班容量的特点,建议构建 6-8人合作学习小组。下面以班级64人构建6人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进行分组说明:全班可以组成 10 个学习小组,首先从全班挑选出 11 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各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各组的副组长( l 人)与组员( 4 人),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 A 1A2B1B2ClC2 ) ;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
2. 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各组内按照学科成绩的优势状况,对于不同学科按照当前成绩的先后次序可以编号1——6,以便于各学科较好地落实学习任务。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和进步负责,还要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促进他人进步的义务,更要为所在小组整体进步负责。一般小组设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分员,一名汇报员,一名检查员。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裁判、方向和进程的把握,要检查本组同学对所讨论问题的理解掌握情况;记录员主要记录整理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发言,要求组织能力强,下笔快的同学担任;汇报员主要负责汇报小组中的讨论结果,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检查员检查每次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检查组内每人分工职责所履行的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如果实行轮换制,则要由前任组长对后任组长进行号召力、责任心、组织协调能力等的培训,各成员要虚心学习并逐步提高履职能力。
二、学习小组的调整
1. 组内成员分工的调整。组内分工落实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组内调整档次及学科编号,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2. 学习小组的调整。学习小组开展一段时间(一个月或半个学期)工作后,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变化,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部分学生的调整,以便更好地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3. 组长的调整。组长经过一段时期后失去激励作用或激励作用的针对性不强时,也可以重新进行命名。
三、学习小组培训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培训学生的合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年级主任和班主任要十分重视对学习小组的培训和建设。
1. 在培训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一是要抓好组长的选拔和培训,由年级组和班主任定期开展对组长的培训,重点放在如何组织组员开展学习,激励同组同学共同进步与荣誉感、责任感培养;二是由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对全体学生进行即时培训,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培养提出问题与如何组织展示学习成果,开展向其他组的学习挑战,落实兵教兵策略;三是要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小组工作情况,鼓励小组长的工作,交流经验,弥补不足。
2. 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一是学会思考,学会提炼中心,面向全体大声发言,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准确地用精炼的语言和合适体态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发言的规则是弱者先说,强者补充;二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班(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是学会质疑、反驳,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五是学会求同存异,认识到学习中的矛盾就是最好的学习,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
3. 小组培训内容:小组文化建设培训、小组学习能力培训和小组自主管理培训等。如小组学习能力培训内容:(1)培训学生高质量的预习习惯;(2)培训学生定计划的习惯;(3)培训学生强烈的目标意识、效率意识;(4)培训展示方法,点评能力的提高;(5)培训学生的表达能力、板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
四、学习小组的分工和管理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合作小组内可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1名。要实行组内成员轮流担任不同角色制度,以促使小组成员共同成长。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2)学生要学会倾听;(3)学生要学会讨论;(4)学生要学会交流。
3.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1)收集资料,预习课文时要合作学习;(2)突破重难点,探究问题时要合作学习;(3)解答“开放性”问题时要合作学习;(4)开拓视野,课外延伸时要合作学习。
五、学习小组的运作
1. 组内集体研讨问题,形成对概念、观念和问题的共识。
2. 以组为单位集体展示学习成果和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分享。
3. 组内分工协作完成研究、探索任务。
4. 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落实课内外小组内学生的兵教兵,切实掌握重点、难点内容,保证每一个学生不落伍。
5. 以组为单位解决相对较易的问题,探索较难的问题。
6. 组内交流学习方法,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
7. 以组为单位检查落实早午读及课堂学习任务,保证目标达成。
六、学习小组的评价与考核
1. 为了增强荣誉感和责任心,各年级各班级要动员学生建立高效自主互动学习小组集体评价制,即一个小组实行捆绑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与学习有关的如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一个小组全体同学一个学段只能是一个等次,在奖励制度中均应体现捆绑制。
2. 年级组在征求班主任意见基础上,形成本年级小组评价办法。评价方案中重视学生对核心问题的提出、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对学习成果的有效展示,鼓励学科编号靠后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成果的展示,鼓励兵教兵,鼓励后进小组成绩的整体进步。
3. 考核评价的工作由班级专人负责,因此项工作责任重大,可以考虑确定每日每天两名巡查组人员负责全班课堂表现的记录,下课汇报给各小组。每天课下巡查各小组的计分情况。
4. 为了促进有效提高,每周汇总考核结果,及时公布,作为评定优秀学习小组、学习之星、进步之星的依据。每周评选的学习之星等及时在班级展示,给其他同学以榜样的力量。每周学习之星等作为学期全校学习之星、文明之星、进步之星的评选依据。
5. 小组学习情况、获奖情况及时进入成长记录袋,并定期向家长予以反馈。
一、学习小组的组建
1.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构建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基本保证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学习小组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才能“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根据我校班容量的特点,建议构建 6-8人合作学习小组。下面以班级64人构建6人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进行分组说明:全班可以组成 10 个学习小组,首先从全班挑选出 11 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各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各组的副组长( l 人)与组员( 4 人),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 A 1A2B1B2ClC2 ) ;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
2. 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各组内按照学科成绩的优势状况,对于不同学科按照当前成绩的先后次序可以编号1——6,以便于各学科较好地落实学习任务。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和进步负责,还要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促进他人进步的义务,更要为所在小组整体进步负责。一般小组设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分员,一名汇报员,一名检查员。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裁判、方向和进程的把握,要检查本组同学对所讨论问题的理解掌握情况;记录员主要记录整理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发言,要求组织能力强,下笔快的同学担任;汇报员主要负责汇报小组中的讨论结果,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检查员检查每次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检查组内每人分工职责所履行的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如果实行轮换制,则要由前任组长对后任组长进行号召力、责任心、组织协调能力等的培训,各成员要虚心学习并逐步提高履职能力。
二、学习小组的调整
1. 组内成员分工的调整。组内分工落实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组内调整档次及学科编号,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2. 学习小组的调整。学习小组开展一段时间(一个月或半个学期)工作后,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变化,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部分学生的调整,以便更好地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3. 组长的调整。组长经过一段时期后失去激励作用或激励作用的针对性不强时,也可以重新进行命名。
三、学习小组培训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培训学生的合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年级主任和班主任要十分重视对学习小组的培训和建设。
1. 在培训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一是要抓好组长的选拔和培训,由年级组和班主任定期开展对组长的培训,重点放在如何组织组员开展学习,激励同组同学共同进步与荣誉感、责任感培养;二是由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对全体学生进行即时培训,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培养提出问题与如何组织展示学习成果,开展向其他组的学习挑战,落实兵教兵策略;三是要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小组工作情况,鼓励小组长的工作,交流经验,弥补不足。
2. 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一是学会思考,学会提炼中心,面向全体大声发言,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准确地用精炼的语言和合适体态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发言的规则是弱者先说,强者补充;二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班(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是学会质疑、反驳,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五是学会求同存异,认识到学习中的矛盾就是最好的学习,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
3. 小组培训内容:小组文化建设培训、小组学习能力培训和小组自主管理培训等。如小组学习能力培训内容:(1)培训学生高质量的预习习惯;(2)培训学生定计划的习惯;(3)培训学生强烈的目标意识、效率意识;(4)培训展示方法,点评能力的提高;(5)培训学生的表达能力、板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
四、学习小组的分工和管理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合作小组内可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1名。要实行组内成员轮流担任不同角色制度,以促使小组成员共同成长。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2)学生要学会倾听;(3)学生要学会讨论;(4)学生要学会交流。
3.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1)收集资料,预习课文时要合作学习;(2)突破重难点,探究问题时要合作学习;(3)解答“开放性”问题时要合作学习;(4)开拓视野,课外延伸时要合作学习。
五、学习小组的运作
1. 组内集体研讨问题,形成对概念、观念和问题的共识。
2. 以组为单位集体展示学习成果和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分享。
3. 组内分工协作完成研究、探索任务。
4. 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落实课内外小组内学生的兵教兵,切实掌握重点、难点内容,保证每一个学生不落伍。
5. 以组为单位解决相对较易的问题,探索较难的问题。
6. 组内交流学习方法,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
7. 以组为单位检查落实早午读及课堂学习任务,保证目标达成。
六、学习小组的评价与考核
1. 为了增强荣誉感和责任心,各年级各班级要动员学生建立高效自主互动学习小组集体评价制,即一个小组实行捆绑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与学习有关的如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一个小组全体同学一个学段只能是一个等次,在奖励制度中均应体现捆绑制。
2. 年级组在征求班主任意见基础上,形成本年级小组评价办法。评价方案中重视学生对核心问题的提出、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对学习成果的有效展示,鼓励学科编号靠后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成果的展示,鼓励兵教兵,鼓励后进小组成绩的整体进步。
3. 考核评价的工作由班级专人负责,因此项工作责任重大,可以考虑确定每日每天两名巡查组人员负责全班课堂表现的记录,下课汇报给各小组。每天课下巡查各小组的计分情况。
4. 为了促进有效提高,每周汇总考核结果,及时公布,作为评定优秀学习小组、学习之星、进步之星的依据。每周评选的学习之星等及时在班级展示,给其他同学以榜样的力量。每周学习之星等作为学期全校学习之星、文明之星、进步之星的评选依据。
5. 小组学习情况、获奖情况及时进入成长记录袋,并定期向家长予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