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整改中

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年淮中 > 校友之家

一生一世的高考,在记忆的河流中打捞青春

作者:张德岚 发布时间:2025-07-07 19:13:46 浏览次数:
编者按:
 
  “忆往昔·致淮中”校友故事征集
 
  岁月如歌,青春如诗。无论是文通塔下、勺湖岸边,还是楚州大道、杜康桥路,淮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珍藏着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在“五一”假期期间,校宣传中心发起“忆往昔·致淮中”校友故事征集活动,诚邀广大校友和大家分享与淮中的青春往事或独家故事,让更多人感受母校的温暖与力量。广大校友满怀热情,纷纷来稿,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登载校友们撰写的淮中故事,同时我们决定这一活动不设截止日期,热忱欢迎校友们积极来稿,所有来稿一经录用,将发给淮中文创纪念品一份。
 
  一生一世的高考,在记忆的河流中打捞青春
 
  张德岚
  2013届高三Ⅰ部12班
  2014届高三Ⅲ部6班
  现就职于淮阴师范学院
 
  校长那句 “一生一世都在高考” 的调侃,像一粒种子,在岁月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出了满树繁花。2013年的高三,2014 年的复读高三,看似重复的时光,却在记忆里刻下了独一无二的纹路,让我在往后的日子里,无数次回望那片承载着青春与梦想的校园。
  
  双重高三:时间褶皱里的成长纹理
  
  第一次踏入高三教室时,窗外的梧桐叶正绿得发亮。班主任张静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距离高考还有365天”,粉笔灰在阳光下像金色的尘埃缓缓飘落。那时的我尚不知晓,自己将完整地经历两次这样的倒计时。复读的日子像是对前一年的精确复刻,却又处处不同,时间在重复与突破间扭曲,重复的是每日相似的作息与习题,突破的是解题时突然迸发的灵光,是面对压力时愈发坚韧的心态。当我们在试卷的空白处写下鼓励自己的话语,在深夜走廊里与好友分享崩溃与治愈的瞬间,那些看似平行的时光轨迹,早已悄然编织成成长的纹理。双重高三不是简单的时间叠加,而是用加倍的汗水与思索,将懵懂的自己锻造成更坚定、更清醒的模样,在岁月的褶皱里,留下不可磨灭的青春印记。
  记忆中最鲜明的是两届高三不同的冬天。13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裹着校服外套在走廊上背书,呵出的白气与晨雾融为一体;14年的冬天却异常温暖,我和新同学们在课间分享热水宝,复读班的玻璃窗上凝结的水珠折射出彩虹。有一次班主任龙哥让我张贴“龙虎榜”,我很理所当然地张贴成“虎龙榜”,虽是闹了笑话,但也奠定了我“虎龙榜”的新意。如今,我们依旧,恩师却早已不在人间,陨落在最美好的光阴里,惟愿天地人间,安康祥和。两段高三如同两面相对的镜子,在无限反射中照见了自己成长的每个棱角。当别人用一年走完的路,我用了两年,却在时间的褶皱里收获了更为细密的成长纹理。


  2013年坐在教室第一排的我


  2014年坐在复读班里的我
  
  师友如灯:照亮双重黑夜的星辰
 
  复读班的第一个晚自习,我惊讶地发现语文老师管老师仍保留着我去年的作文本。她将它和新作文本一起递给我:“比较一下,看看自己哪里进步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母校的老师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记忆的守护人。数学老师胡老师总是用最犀利的语言一语道破我的困惑,英语老师周老师记得我哪个语法点最薄弱,连食堂阿姨都会在我打饭时多加一勺菜:“读书辛苦,多吃点。”
  而同学们,那些与我共度双重高三的伙伴们,我们之间有着难以言喻的默契。应届生会向复读生投来敬佩的目光,而复读生则默默地在课桌下握紧拳头。记得14年高考前最后一天,我和好友在教学楼顶楼看夕阳,她说:“我们像是被时间特别标记过的人。”是的,我们是被祝福的,因为在同龄人匆匆掠过的青春里,我们获得了双倍的师恩、双份的友谊,以及双重的成长。
 
 
  毕业后第一届高三唯一的一次大团聚
  

  我的两届班长和我的语文老师
  

  我第一届高三的班长兼两届高三的室友(左:杨为梦)
 
  
  人生高考:超越考场的永恒命题
  
  如今才懂得,校长那句“一生一世都在高考”的调侃里,藏着多么深刻的人生隐喻。真正的考场何止那两天的教室?生活处处设下考题,而母校给予我的,远不止应对那场考试的能力,更是一种面对人生各种考验的从容态度。人生这场 “高考”,远非考场中那几张试卷所能丈量,它是贯穿生命始终的修行,每个阶段都有新的难题与挑战。有人将目光局限于一时的分数与名次,却忽略了更重要的成长维度。而真正的智者,懂得在生活的点滴中积累经验,打磨心性,将每一次挫折视为破茧成蝶的契机。人生的“高考”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坚韧的意志,不断学习、不断突破,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准方向,乘势而上。“好风凭借力,送我至青云”,我们要善于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更凭借自身的坚持与努力,在各自的领域里实现人生价值。如此,方能在这场没有终点的考试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毕业多年的今天再回望,“一生一世都在高考。”校长的这句调侃,像一枚时间的书签,夹在我青春最厚重的章节里。两个三百六十五日的轮回,让“高考”这个词汇在我生命中获得了超越考试本身的重量。如今回想,那不仅是两场决定命运的考试,更是一段被浓缩的人生,是青春最饱满的注脚,是母校以她宽厚的胸怀给予我的双重馈赠,更给了我双重的人生视角——懂得失败不是终点,懂得坚持必有回响,懂得有些成长需要比旁人更多的时间。
  如今校园里的梧桐应该又长高了吧?那些曾为我们操碎心的老师是否又添了白发?我多想再次走过那条爬满紫藤的走廊,在当年的课桌上刻下新的年轮。
  高考终会结束,而对母校的思念与感激,却真的一生一世,永不停息。